从“细处”扣成本,向“实处”要效益 |
|||||
|
|||||
在南京地铁11号线浦洲路站施工现场,目之所及处处是“大干快上”的场景,各个工序紧张而有序进行,建设者们“钉”在施工一线,进行着紧锣密鼓的现场施工,为确保项目如期实现各个节点目标积蓄着力量…… 面对庞大的工程量和紧张的工期要求,南京地铁11号线以降本为笔、以增效为墨,严格落实“精细化管理”的总体要求,巧拨降本增效“金算盘”,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施工方案优化,深入推进技术创新,加强施工各阶段的成本、生产要素的管控,达到降低项目成本的目的,全面点燃降本增效“强引擎”。 方案优化出硬招,挖掘增效潜力 施工方案优化升级是挖掘降本增效潜力、实现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项目部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通过施工方案优化出硬招,深挖降本增效潜力,为项目创造更大的价值。 浦洲路站位于南京市民兵路与江山路的路口,沿着江山路铺设,是11号线全线最长的车站。车站长度约644.6米,站台宽约11米,一共设有7个出入口。车站交通疏解原设计水城路位置设置盖板,车辆由结构上方盖板通行,围挡进行分区围蔽。虽地处闹市区,但是项目通过多次走访了解、测算车流量得知,水城路车流量不大,进行车站道路封闭施工,不会影响周边居民出行,且能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项目部马上行动,针对原交通疏解进行再设计,与周边社区加强联系,与业主、设计、监理单位多次现场协调,将水城路封闭,车辆由周边道路绕行,实现车站一次性围蔽,取消盖板系统,在增加了施工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施工成本。 在地连墙工序施工前,项目部技术管理人员认真研究地连墙施工图纸、地勘报告、相关规范标准等内容,发现地连墙实际施工中地质条件与地勘报告不符。项目部技术人员及时联系业主、监理、勘察、设计等单位,科学合理进行现场部署,并形成重大专项方案组织召开地连墙入岩判定专家会进行评审论证,最终将原有设计成槽深度上调1-2米 ,并提前对现场施工作业人员进行了详细的安全交底与技术交底,从而大幅减少成槽量、混凝土量、钢筋量等分包费用及材料费。 技术创新下真功,增强降本动力 为了提升项目的整体效益,项目部积极引入新技术和新工艺,挖掘“增效”潜能。通过引进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缩短工期。同时,项目部还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针对项目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组织各方单位共同进行技术攻关,通过新技术取得显着成效。 走进无人值守物料验收现场,无人值守物料验收系统切实发挥出包括地磅对接、无人值守、视频监控、进出场对应、一键生成账单、移动收发、榜单打印等在内的各项功能,达成了标准化,完成了集约化,有效控制了进出场成本、结算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等各项成本,是南京地铁11号线全线首家拥有无人值守、智能称重系统的项目。 在附属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项目联合设计单位多次在召开现场研讨会,确定了将围护桩基面挂网喷混模式更改为砂浆抹面加贬顿笔贰片,极大提高了主体开挖工期,降低了材料投入。 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坚定推进,才能实现降本增效的最终目的。项目部与业主、设计单位不断增进交流、加强配合,探讨项目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共同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开拓工作思路、提升工作能力,确保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 精细管理见实效,激发项目活力 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降本增效,除了方案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外,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同样关键。管理是项目运行的核心,也是实现降本增效的基石,只有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成本。 浦洲路站作为全线最长车站,进场之初就明确了“主体+附属同步干”的思路,改变了以往主体结构“热火朝天”、附属结构“拖拉滞后”的现象,通过精细化管理解决了点多面杂,交叉作业多的复杂情况。在现场管理和交叉施工管理方面,项目部实施“网格化”施工管理,明确划分了各方责任,在现场管理上下足“绣花”功夫,确保每个分包队伍在其作业区域内都能严格遵守规定,实现安全、高效施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在交叉施工管理上,建立了完善的协调机制,通过每日施工协调会议,及时沟通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队伍之间能够无缝衔接、高效配合,形成“凝聚合力、高效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 后续施工过程中,项目正在积极与业主、设计、水务集团、枢纽办等单位洽商,调整1号口及4号口出入口设计方案,避开污水管道,对原设计的顿1600污水改迁方案调整为原位加固,确保项目从“细处”扣成本,向“实处”要效益。 “精细化管理”重在梳理思路,盯住细节,项目部将继续聚焦生产经营中的重点环节、关键指标,不断抓落实,强管控,充分挖掘增收创效潜力,提升成本意识和创效意识,把“精细化管理”措施融入到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再创“国优”。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