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I制作厂网站


刚果河畔的文化摆渡人


一位法语翻译眼中的"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
发布日期:2025-04-07 信息来源:二公司 作者:卢艳坤 摄影:卢艳坤 字号:摆 ] 分享

在下飞机的那一刻,在刚果(金)首都金沙萨的恩吉利国际机场里,我驻足凝视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天际线——法国殖民时期留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群与中方承建的现代玻璃幕墙大厦交相辉映。作为水电一局在刚果(金)的法语翻译,这两年我亲历了“一带一路”倡议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也见证了中非合作之间如何突破语言的藩篱,在刚果河畔建起一条条民心相通的康庄大道。

从语言解码到文化破译

初到项目现场时,我很快发现翻译工作远不只语言之间的转换。在与当地员工交流时,由于当地的口音问题,发现我与他们所说的法语竟是两种语言,经常发生“鸡同鸭讲”的情况。更棘手的是当地人更习惯于用使用该国家的土着语言——林加拉语,这无疑是加大了我们之间相互沟通的难度,然而在和当地员工的慢慢接触下,他们竟也逐渐学会了简单的汉语,时常可以听到一句蹩脚的“早上好”,在发现他们的语言天赋后,我也经常会和他们互为老师,相互学习,经过一年多的相处,我与他们之间基本上已可以无障碍交流。这种跨文化解码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沟通需要穿透语言表层,理解非洲土地特有的文化密码。

基建蓝图上的人文经纬

在2024年3月份,此时正值刚果(金)大雨季,由于我们所承建的这段路所在的国道已经年久失修,位于项目标段外的一处在经过一场大雨后发生了严重的塌陷,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在项目团队得知了此消息后立刻安排技术人员陪同监理团队赶赴现场,制定修缮方案,在当地居民看到了我们的到来后脸上立即浮现出了安心的笑容。当处理完这段路后,监理团队及当地村民向我们表达了极其诚挚的感谢,在快速救援与一声声“惭别谤肠颈!”中两种文明在泥泞的道路与混凝土间找到了共鸣点。这种文化共情让我认识到了“一带一路”的真正内涵。

命运共同体语境下的新翻译

在我们所承建的道路进行技术验收时的专访中,负责该项目的监理团代表称“该路的建设为当地经济带来了质的发展,修路就是修希望”。这种话语转换的背后,也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深刻理解。

当我在施工现场听到一声声“早上好”以及在当地的菜市场里,我用林加拉语与摊主讨价还价时,我意识到语言早已超越了交流工具的范畴,已成为了一条编织命运共同体的金色丝线。

站在刚果河河畔,那些穿梭于中刚员工之间的翻译身影,恰似"一带一路"上的文化摆渡人。我们不仅传递着技术参数和工作指令,更在解码着不同文明的价值密码。当曼特内道路全线通车时,人们欢呼的不只是完美的工程,更是被重新定义的中非关系——这不是单方面的技术输出,而是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新时代,每个翻译工作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