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天团"的较真哲学:水电一局青年工匠攻坚实录 |
|||||
|
|||||
四季更替,不辍晨昏。 在水电一局项目施工现场,有这么一群“爱较真”的技术人:他们专啃“硬骨头”,义无反顾、挥洒汗水,在勤学苦练中不断创新;他们传承工匠精神,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年轻的脸上洋溢着特有的沉稳执着…… 张浩,37岁,现任争岗滑坡堆积体治理项目部总工。 翻开他20年的工作“字典”,从未有过“放弃”两字。无论面对如何棘手难题,他都冲在前面,卯着劲儿地钻研克服,在大家的眼中,张浩凡事都“求真”、凡事都“认真”、凡事都“较真”。 争岗滑坡堆积体治理项目争岗排水洞开挖洞径不足4米,洞径偏小,若使用常规钻爆台车只能通过装载机配合来回托运,不仅效率低、影响施工进度,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 “等靠不能解决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有人给张浩建议采购适配的钻爆台车,既“省心”又“省事”,但是被他果断拒绝。他要的是一种省时省力还降本增效的办法,这种“懒省事儿”解决方案是绝不能接受的。在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张浩带领技术团队不断摸索研究,认真琢磨和试验:通过对小型卡车进行部分改造,制成可拆卸模块,保留钻爆台车核心功能的同时,也满足小洞径隧洞内移动需求,难题迎刃而解,各个工序间的衔接也更为顺畅。 “不到现场不能全面掌握施工信息,不对现场情况经过再叁对比论证,就无法设计好更优的施工方案。”这是张浩的工作原则。虽然工作并不轻松,但他认为只要是自己所热爱和追求的,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缜密破局,执光开路。 若有人问旭龙项目职工对崔雄辉的印象,回答中肯定都会包含一个关键词——“勤奋”。作为项目工程部主任,他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实践中,浸润历练,蓄力沉淀。 项目前期排导槽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崔雄辉敏锐地发现按正常施工,灌注桩钢筋笼接头多、焊接时间久,不利于后期作业。 “做技术的,多跑、多问、多看、多做,准没错。” 在问题面前,崔雄辉起了牛脾气。他带领团队成员多方调研、反复试验、大胆创新,从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到优化方案,他与技术团队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逐个击破,确保每个步骤实施起来丝毫不差。在崔雄辉带领下,项目团队对施工工艺进行改进,先将钢筋笼的钢筋接头进行套丝,再使用锁母套筒对钢筋笼接头进行连接,把每一根桩施工时间缩短了四个小时,为项目的高质量推进夯实了“稳”的基础。 “如果没有坚持不懈地重复播种和守望等待,定然不会迎来满山芳华的惊喜。”曹磊说。 现年30岁的曹磊,是小湾/爱华、阿柱田光伏项目部技术部主任,我们脑海中便浮现出翠竹的形象。 在光伏项目施工方案制定工作过程中,面对山地光伏地形陡峭、点多面广的特点,曹磊发现若采取传统的施工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后续施工过程中存在变更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施工工期。为提高施工效率,他着手研究各类新型设备在山地光伏中的应用。 施工方案的制定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尽管提前做了大量的知识积累,但在撰写施工方案的那一瞬间,曹磊却依旧感到对工程施工方面的知识欠缺。 他向领导和同事请教,再通过相关专业文献加以佐证。遇到繁杂的问题便以列清单的方式,标明轻重缓急,再一一落实。通过克服孤岛思维,摆脱掉路径依赖,坚持以结果为导向,最终曹磊参与研究的《复杂山地、复合型数字光伏电站设计施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荣获公司2023年度科技进步奖。该成果从设计施工一体化的角度进行设计优化、提升施工效率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运用数字化设计技术、支架基础形式及结构设计技术、预埋螺栓施工工法、相关实用新型专利、组件压块连接工艺、光伏组件预固定一次整体安装技术等缩短山地光伏建设周期,提高施工质量,保障施工安全,有效控制了项目建设成本,系统提升了水电一局在山地光伏项目施工技术能力。 执着于当下,纯粹于理想。 “就是把技术做细,把工作做扎实,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用实际行动诠释电建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他们有着同样的认识和情怀。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