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的“妈妈味道” |
||||
——记水电一局云龙项目部厨师赫崇辉的大爱人生
|
||||
在云贵高原崇山峻岭间的水电一局云龙项目部,每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山雾,食堂里总会准时飘出阵阵饭香。这里有一位被大家亲切称为“赫姨”的厨师——赫崇辉。她用一双巧手和一颗慈母心,将简陋的工地食堂变成了最温暖的“家”,让远离家乡的建设者们尝到了“妈妈的味道”。叁年来,赫崇辉用她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以心换心,在这个偏远的工地上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赞歌。 舌尖上的乡愁:一份菜单里的深情厚谊 云龙项目部的职工来自天南海北,口味各异。细心的赫姨发现,河南来的小李总是不爱吃米饭,云南籍的大林则对面食兴趣缺缺。“这些孩子离乡背井的,能吃上一口家乡饭该多好啊!”抱着这样的想法,赫姨开始了她的“美食探索之旅”。 来自河南的小李第一次吃到赫姨做的肉夹馍时,眼圈瞬间红了:“这馍皮酥脆,肉香浓郁,跟我妈做的一个味儿。”为了这个评价,赫姨整整练习了半个月,她在小红书上关注了十余个面点博主,反复调试火候与配比,就为做出地道的肉夹馍。 云南籍大林对赫姨的过桥米线赞不绝口:“汤色清亮,米线筋道,配菜讲究,比我们老家一些餐馆做得还正宗。”这道看似简单的云南小吃,赫姨研究了整整一个月。她通过向云南本地人请教高汤熬制秘诀,又专门买来地道的酸腌菜和米线,就为了做出正宗的过桥米线。 赫姨的学习精神令人敬佩。五十多岁的她,为了做出更可口的饭菜,竟然在小红书、抖音上关注了几十个美食账号。“现在的年轻人见多识广,我得跟上他们的口味。”赫姨笑着说。项目部的年轻人经常能看到,休息时间赫姨戴着老花镜,认真研究手机里的菜谱,不时做着笔记。翻开赫姨的手机,收藏夹里整整齐齐分类着各地菜谱:川菜系列、东北菜系、面点大全...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职工的饮食偏好:调度室老闻喜欢重口味,工程部小廖不吃葱,综合办小李胃不好不能吃硬的食物... 这种用心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职工们都说,赫姨的食堂是“最治愈的地方”。无论多累多烦,只要吃上一口赫姨做的家乡菜,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 深夜食堂:永远为晚归者亮着的那盏灯 工地上的作息没有规律可言,赶上施工关键期,职工们常常要工作到深夜。但是大家都知道,无论多晚回到驻地,食堂的灯永远亮着,赫姨的身影永远在那里等候。她给自己立下规矩:无论多晚,都要等到最后一位职工吃完饭再收拾厨房。为此,她经常要忙到凌晨。“这些孩子干了一天活,吃不上热饭怎么行?”赫姨朴素的话语里,满是对建设者们的疼惜。 翻开赫姨的记事本,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人的作息时间:安环部遇到突击检查时要加班,质量部去怒江工地了回来的晚,工程部晚上要通宵守现场...她根据这些信息,精心安排着每一顿“延时餐”。更令人感动的是,她不是简单地把饭菜热一热,而是会根据不同时间准备适宜的餐食——深夜回来的,多是易消化的面条、粥品;凌晨加班的,则是提神的薄荷汤和点心。 工地上的“赤脚医生”:一碗粥里的医者仁心 赫姨的关爱不仅体现在日常饮食上,更在职工们生病时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工地上,她成了大家最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去年夏天,小刘因为贪吃路边摊的烤鱼导致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赫姨得知后,立即熬了小米粥,还加入了止泻的山药和莲子。“赫姨一直守着我喝小米粥,剩下的还帮我装保温杯里让我带回去。”小刘感动地回忆道,“她说小米粥最养胃,比什么药都管用。” 更让人感动的是赫姨对项目部女职工的特别关照。项目部数个女生经期腹痛到不行,赫姨说,“看着这些姑娘疼得脸色发白,我心里揪得慌。”她愁眉苦脸了好几天,突然有一天她说:“不行!开整!”,于是往后大家的早餐就多了一道“菜”,那便是红枣姜丝红糖水,天还没亮,赫姨已经切好姜丝、掰开大枣,还细心的准备了枸杞,盯着火候给大家熬红糖水了。 赫姨深刻懂得有些女孩连早饭都不吃更别提喝红糖水了,于是她约法叁章,“喝!都必须喝!”于是大家在赫姨的“威逼利诱”下开启了喝红糖水的日子。某天赫姨骄傲的跟她妈提起这个事情,她妈憋笑着说道,“这帮孩子是真听话啊!天天喝啊!”。 赫姨的红糖水这一熬,就是整整一个半月。某天,终于有人憋不住了,然后苦连天声一个接一个“赫姨,我不想喝红糖水了,不用煮我的份了...”,“赫姨,我也不想喝了...”,大家纷纷逃离赫姨的魔爪。“得了,成功把一帮孩子给喝跑了!”,赫姨自己都忍不住笑了。但是从第二个月开始,项目女职工的体质都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当初那群叫苦连天的人现在拥簇着赫姨嗷嗷喊:“你是我的神赫姨!你比我妈都贴心!”,“赫姨赫姨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赫姨你简直不要太爱我们了!” 赫姨的“药箱”里装满了各种食材:感冒了有葱白姜汤,上火了有凉拌折耳根,胃疼了有刚蒸出来的馒头...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却蕴含着赫姨深厚的养生智慧。她常说:“工地上的孩子都不容易,生病了更要吃对东西。” 生活中的大管家:无微不至的母爱关怀 赫姨的爱心不仅体现在厨房里,更延伸到了职工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上,她对职工们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像母亲一样操心着每个人的衣食住行。 项目部搬迁时,本可以只负责厨房物品的赫姨,却主动帮大家打包行李、搬运物品。五十多岁的她和年轻人一样扛箱子、搬家具,累得满头大汗也不肯休息。“赫姨力气大着呢!”职工们回忆起那次搬家,都对这位“铁娘子”竖起大拇指。 在日常生活中,她看到宿舍周边哪里不干净,直接就帮大家打扫了;寒冬时节,她又会提醒大家添加被褥,多穿衣服别冻着。“赫姨就像我们的‘生活大管家’。”项目部职工们不禁感慨道。 最让人感动的是她对细节的关注。知道小李牙疼,她不仅准备了流食,还专门冻了冰袋;发现小云的工作服破了,她连夜缝补;注意到小廖洗好的衣服没有晾,她就帮她从洗衣机里拿出来一个个挂到衣架上全部晾起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 匠心待客:待客如亲的赤诚之心 赫姨的厨艺不仅温暖了项目部职工,更让来访的监理、业主等客人赞不绝口。每次有重要客人来访,她都会精心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荤素搭配,冷热适宜,色香味俱全,总能获得一致好评。 她的宴客菜单讲究“四菜一汤”的传统格局,又融入了现代餐饮理念:口水鸡、卤味拼盘展现刀工,锅包肉、油焖大虾考验火候,地叁鲜、干豆腐体现地方特色,酸菜鱼、水煮肉片彰显川味魅力...这些看似平常的家常菜,在赫姨手中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赫姐做的菜比饭店还好吃!”这是来访客人最常说的话。更难得的是,赫姨会根据客人的喜好调整菜单。知道北方客人爱吃面食,她会特意准备手工面条和饺子;遇到云南客人,她就多做一些云南当地的特色火腿炒肉、各种汤菜;有贵州客人来访,她还会做上酸汤鱼。 有一次,几位监理来项目部检查工作,席间提到想念家乡的饺子。赫姨二话不说,立即和面调馅,现包现煮。为了让客人吃到最热乎的饺子,她一直守在旁边,等客人吃完一盘再煮一盘。临走时,还专门包了一袋生饺子让客人带回家。“赫姐太贴心了,这饺子跟我妈包的一个味儿!”一位监理感动地说。 赫姨常说:“来者都是客,要让客人吃得舒心。”她的这份用心,不仅让项目部赢得了各方的好评,更传递了水电人的热情好客。 爱的传承:平凡岗位上的非凡人生 赫姨的无私奉献,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整个项目部,也感染着每一个人。在她的带动下,云龙项目部形成了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 年轻职工们自发成立了“帮厨小组”,休息时间主动到厨房帮忙;女职工们学会了赫姨的几道拿手菜,在她休息时也能做出可口的饭菜;就连平时最邋遢的小伙子,也开始注意个人卫生,因为“不能让赫姨太操心”。 “赫姨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生活技能,更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项目部综合办副主任说。现在,项目部定期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大家把从赫姨身上学到的爱心传递到周边村寨。 项目工地经理这样评价,“赫崇辉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家文化’,什么是‘以人为本’。”,面对赞誉,赫姨总是腼腆地笑笑:“我就是个做饭的,看着这些孩子吃得好、身体好,我心里就高兴。”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位普通食堂工作者的高尚情怀。 在怒江奔流的涛声中,在工地机械的轰鸣里,赫姨依然每天忙碌在厨房,用她的方式温暖着每一位建设者。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一粥一饭里的深情;这里没有豪言壮语的宣誓,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守。而这,正是最动人的奉献,最朴实的大爱。 赫崇辉,这位普通的工地厨师,用她的一方灶台,烹制出了人间至味;用她的满腔热忱,温暖了云岭大地。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往往孕育在平凡之中。在这个新时代,每一位兢兢业业的劳动者,都能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