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水泥间的数字筑基人 |
|||||
|
|||||
在深圳地铁15号线项目打石山站的施工轰鸣声中,财务部的贾昆达已经悄然完成从职场新人到业务达人的蜕变。九个月时光,他用计算器敲出的27万次按键,在工程建设的宏大叙事里写下细密的注脚。 他的办公桌总保持着特殊秩序:左侧蓝色文件盒码着待审单据,按供应商首字母排序;右侧台账本记录着每笔付款追踪,重要节点贴着撕口整齐的便利贴。入职以后,贾昆达便从最小的贴凭证、盖章开始,由部门的前辈一步步引领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完成从“新手小白”到“职场老手”的转变。扎实的工作基础,让他对凭证管理越来越熟练。 有一次,项目部临时断电。正当农民工工资发放陷入僵局时,他默默递出一个黑色鲍盘——里面不仅存有完整的工资发放表,还附带银行回单模板和特殊事项说明文档。后来才知晓,自负责薪酬发放以来,他养成了"叁重备份"习惯:电脑云端、加密鲍盘、打印稿每半月更新归档。他说:"农民工的血汗钱,容不得半点闪失。" 不同于寻常财务人员,他常戴着安全帽往工地跑。物资部主任还记得他蹲在钢筋加工棚记录废料过磅数据的样子:“小贾拿着本子记下每个规格的螺纹钢余料长度,说是要测算我们项目的实际损耗率。”这些带着混凝土气息的原始数据,最终化作优化周转材料计划的7条建议,预计每年可节约租赁成本4.3万元。 如今贾昆达的电脑屏保是打石山站施工进度图,用不同色块标注着已完成支付的工程节点。当被问及工作心得,他指着工地现场正在绑扎的底板钢筋说:“财务工作和扎钢筋很像,纵筋是资金流,箍筋是内控制度,扎得不牢,再好的混凝土也撑不起结构。”暮色渐沉,财务室的灯光又一次亮起,键盘声与远处的泵车轰鸣,正在合奏城市向前的节拍。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