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流洞成长记:双隧道的“变形记”与山河对话 |
|||||
|
|||||
在横断山脉的褶皱里,一双隧洞正经历着从“临时通道”到“山河印记”的蜕变。它没有摩天大楼的璀璨灯光,没有跨海大桥的恢宏身姿,却用30个月的生长周期,在混凝土与岩石的碰撞中,书写着水利工程里最朴素的“成长叙事”。这是澜沧江某水电站导流洞的故事——一双为江河“改道”而生的隧洞,如何在建设者的手中,完成从临时工程到永久地标的身份转换! 破土:与山体对话的起点 2023年4月,导流洞出口的山坡上,测量队长老隋蹲在骋笔厂定位点前,反复校准仪器。“这里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他对身旁的年轻技术员小王说。在他们脚下,堆积着17.3米厚的岩石层,再往下是致密坚硬的英安岩——这是导流洞的“出生证明”:作为水电站前期导流的关键设施,它要在主坝浇筑前,把奔腾的、江水引向下游。 开挖前的“地质解密”持续了整整两个月。专家组利用地质雷达像“透视眼”般扫描山体,钻孔取芯的岩芯被编上号码,整齐排列在实验室里。“英安岩占比90%,局部有断层带,有地下水。”总工程师老赵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这些“成长密码”。这些数据最终变成施工方案里的精确参数:开挖断面308.76平方米,分上中下叁层台阶推进;遇到断层带时,要提前打超前锚杆加固;超长洞室开挖,通风散气难度巨大。 第一声爆破响起时,建设者们特意选在了清晨。随着“轰隆”一声闷响,洞口处的覆盖层像掀开了一块巨石的盖子,新鲜的山风裹挟着泥土气息涌出来。老隋拿着对讲机喊:“注意观察飞石!”他的声音被山风撕扯得有些模糊,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洞口——那里,导流洞的“生命通道”正式打开了。 生长:在岩石里刻下精度 导流洞的生长,是一场与岩石的“拉锯战”。开挖班班长老张记得最清楚:“我们就像在石头缝里绣花。”叁层台阶开挖法要求每层高度严格控制在6~8米,每前进一炮,就要测量一次断面尺寸。“超挖1厘米,就要多浇一立方混凝土;欠挖,后续衬砌就没法贴合。”老赵的施工日志里,密密麻麻记着每班的进尺数据、围岩变化和支护情况。 在导流洞的施工中,有一段约1200米的“硬骨头”——岩爆段。这里的埋深大,岩石储能能力强,受构造应力和自重应力的影响,时常会发生岩爆,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也极大地影响了施工进度。“我们即便采取开挖5米,支护5米的方式循序施工,但仍未能较好规避岩爆带来的威胁。”技术负责人小詹回忆说。后来他们改用“短进尺、强支护”的方法:每次只掘进3-5米,立即打上系统锚杆,挂上钢筋网,再喷射20厘米厚的混凝土。“就像给伤口缝针,要快、要准、要稳。”那段时间,工人们24小时轮班,喷锚支护班的衣服总是被汗水湿透。 衬砌施工是导流洞的“成年礼”。10台衬砌台车像巨大的“钢铁胃”,缓缓向前推进。钢筋工老周负责绑扎环向钢筋,他的手指因为长期接触钢筋已经有些变形。“每根钢筋的间距误差不能超过两公分,绑扎的结点要像这样拧叁圈。”他边说边示范,粗糙的手指在钢筋间灵活穿梭。混凝土浇筑时,泵车的轰鸣声、振捣棒的嗡嗡声、技术员的喊话声在洞里交织。“要像给蛋糕抹奶油一样,把混凝土表面抹平。”质检员小栋拿着靠尺,每一仓测量一次平整度,“误差超过3毫米,就得返工。” 蜕变:从临时通道到永久地标 2025年10月,导流洞即将承担起导流任务。站在洞口望去,畅想浑浊的澜沧江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入,在洞内形成巨大的漩涡,然后从出口奔腾而出。那时的导流洞,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施工设施,而是水电站建设的“生命线”——它让主坝基坑再无后顾之忧,为后续的混凝土浇筑、机组安装赢得了宝贵时间。 但导流洞的成长并未止步。按照设计要求,它在完成导流使命后,部分洞段将“变身”为水电站的永久引水洞。“我们要在衬砌层里预埋好闸门槽,把洞壁打磨得更加光滑。”老赵指着施工图纸说,洞口的渐变段严格按照导流标准设计。“它要从‘临时通道’变成‘百年工程’,得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如今,站在即将完工的导流洞出口,能看到即将流淌在光滑洞壁上的河水,宛如一条黑色的绸带。洞口的边坡上,种上了耐旱的草籽,春天的时候会开出星星点点的小花。老隋常来这里转悠,他指着洞口说:“你看,这些岩石上的凿痕,这些混凝土里的钢筋,都是我们留下的‘成长印记’。”在他身后,水电站的主坝正在一天天长高,而导流洞,就像一位默默的见证者,记录着从荒山到电站的每一步。 一条导流洞的成长史,折射出的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严谨与温度。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毫米级的精度里,在30个月的坚守中,完成了从“临时”到“永久”的跨越。当未来的游客站在水电站观景台远眺时,或许不会注意到这对隐藏在山体内的隧洞,但正是无数这样的“隐形工程”,托举起了一座座大国重器,也记录着建设者与山河对话的深情。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